項目分類
-
名稱:
電話:
熱線:
郵箱: fuweizhongyao@163.com
地址:
新聞資訊
-
竹黃不是天竺黃
發(fā)表時間:2014-10-03 22:01:06 瀏覽次數(shù):517
某藥廠進了一批“天然天竺黃”,因藥檢人員以前沒有檢驗過,拿來讓我鑒定一下。我看了看樣品,與天竺黃性狀明顯不同,是“竹黃”(“竹黃菌”),為真菌類藥材,中醫(yī)臨床很少使用。
古籍記載天竺黃“生天竺國,今諸竹內往往得之”,故名天竺黃,又名天竹黃。宋代藥學家寇宗奭曰“此是竹內所生,如黃土著竹成片者”。天竺黃來源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華思勞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稈內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塊狀物;性味甘,寒,歸心、肝經(jīng);具有清熱豁痰、涼心定驚功能,用于熱病神昏、中風痰迷,以及小兒痰熱驚癇、抽搐、夜啼等癥;用量3~9克;產(chǎn)于云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,越南、印尼等國也產(chǎn);秋、冬二季采收,砍取竹竿,剖取天竺黃。
天竺黃藥材為不規(guī)則的片塊或顆粒狀,大小不一;表面灰藍色、灰黃色或灰白色,有的潔白色,半透明,略帶光澤;體輕,質硬而脆,易破碎;吸濕性強;氣微,味淡;置水中有氣泡產(chǎn)生,不溶于水,舐之粘舌。質量以塊大質細、色白、光亮、吸濕力強者為佳。
天竺黃的理化鑒別比較簡單產(chǎn),其一是取本品適量,熾灼灰化后,殘渣中加鹽酸與硝酸的等容混合液,濾過,濾液加鉬酸銨試液,振搖,再加硫酸亞鐵試液,即顯藍色。其二是取濾紙1片,加亞鐵氰化鉀試液1滴,待干后,再加本品鹽酸溶液1滴、水10滴與0.1%茜紅的乙醇溶液1滴,置氨蒸氣中熏后,濾紙上可見紫色斑中有紅色的環(huán)。
現(xiàn)在市場上銷售的“人工天竺黃”,系以硅酸鹽類凝膠等為原料制備而成,為不規(guī)則形的小塊,多具棱角,類白色或黃白色,體輕質稍硬,碎斷面類白色;吸濕性較強,有粘舌感;氣微味淡;功效同天竺黃。由于天竺黃資源短缺,人工天竺黃自上世紀60年代以后在臨床上常替代天竺黃藥用,但并未被《中國藥典》2010年版收載,僅有部分地區(qū)的中藥材(或飲片)地方標準有收載,各地醫(yī)院中藥房及藥店在進貨時要注意。
竹黃別名竹黃菌、淡竹黃、竹三七、竹參、竹赤團子,來源為肉座菌科真菌竹黃Shiraia bambusicola P.Henn.的子座;生長于竹林中細竹枝上;產(chǎn)于浙江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福建、貴州等地;味淡,性平;可化痰止咳、活血祛風、利濕,用于咳嗽痰多、風濕痹痛、跌打損傷等癥。本品呈不規(guī)則瘤狀,略呈橢圓形或紡錘形,表面淺粉紅色,長1.5~4厘米,寬1~2.5厘米;背部隆起,有不規(guī)則的橫溝,基部凹陷常殘留有細竹枝;質疏松,易折斷;橫斷面略呈扇形,外層粉紅色,內層及基部色淺;氣特異,味淡;酒精浸泡溶液呈紅色(橘紅色)。
·下一篇 識別真假榧子
·上一篇 識別真假五加皮